贵州省思南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利部评审

    2017年4月18日,贵州省思南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全国第44个、长江流域和贵州省第2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珠江水利委员会、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贵州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监测站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评审。
    思南县位于铜仁市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全县地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街道、8个民族乡,有汉、土家、苗、蒙古等18个民族,总人口约70万。思南是乌江中下游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之美誉。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最美中国·文化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城市”、“首批中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最美中国魅力休闲之城”、“思南乌江水利风景区”、“中国楠木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贵州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温泉之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据2003年调查资料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320.49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9.2%。
    历年来,思南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县、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狠抓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一是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统一管理、水土保持部门组织、多部门协作、广大群众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二是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政府目标责任制。
    二、创新机制,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注重机制创新,统筹各方面投资,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1998年以来,全县先后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六大生态建设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宣传,提高意识。一是结合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时机,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工作。二是以设点咨询、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水土保持工作。三是面向领导、面向社会、面向开发建设单位进行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国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四、法规配套,监督执法。一是从1993年起,先后制定出台了《思南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细则》《县人民政府关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公告》《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山地危险区和禁止开垦陡坡地的公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思南吸纳水土保持案件查处暂行办法(试行)>等四个试行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涉及水土保持的开发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督促项目业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遏制了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水土流失。
    五、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与脱贫攻坚、城镇建设、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推进思南县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1.3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坡耕地治理度62.6%,土壤侵蚀量减少63.3%,森林覆盖率52%,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
    与会专家和代表考察了塘头现代山区水利示范区、大旗山观景台、山区现代水利控制中心、塘头污水处理厂和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场,观看了思南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专题片,听取了思南县创建工作汇报。专家组认为:思南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机制完善,基础工作扎实,防治模式科学,建设成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评定标准,同意通过评审。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稿
 
思南县全貌
思南县夜景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
 
泡木寨土地治理工程
 
石漠化治理工程
 
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区
时间:2017-04-25 10:54 来自: 打印本文章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水保司      联系电话:010-63204364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information@mwr.gov.cn;swcc4364@mwr.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