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治黄70年:吕梁山区筑起“绿色长城”

          在吕梁山区南部,吕梁市交口县山上绿树和鲜花相互映衬,十分漂亮。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新华社太原6月25日电(记者王文化、吕梦琦、刘扬涛)“过去吕梁山上到处是荒山秃岭,现在放眼望去满眼苍翠,我们用七十年时间在这里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82岁的水土保持专家高文毓说。
    高文毓退休前是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从事了一辈子水土保持研究的他对吕梁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深有体会:“吕梁山一带过去植被破坏严重,生态极为脆弱,大风和黄沙不仅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深度贫困,而且毁掉了百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水土流失一直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顽疾”。吕梁山脉位于山西省西部,南北绵延400公里。据统计,吕梁山区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山西省入黄泥沙2.7亿吨的80%以上,北部风沙区沙化土地占区域国土面积的28%,修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修复脆弱的生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造林工程。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快吕梁山生态系统修复的步伐。
    53岁的临汾市隰县造林员曹侯侯站在山顶上望着一片森林说,他当年和工友们种下的油松苗已经长成一片“林海”。这个位于吕梁山南部、人口只有10万人的贫困县过去10年营造了60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34%,全县活跃着1000多名专业造林员。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约2.4%,到目前已经增加至20.5%以上。2018年,山西共完成营造林510.22万亩,创历史新高。
在吕梁山区中部,吕梁市离石区山上已经种下了漫山遍野的油松。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这背后,除了政府加大了绿化投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民间力量进行造林。
    72岁的农民赵蛇则不久前决定把辛苦一辈子栽种的千亩林地无偿捐给政府。在过去的40多年里,他把全部的心血投进了家门前的两条荒沟,换回了如今的8万株林木。年过古稀的老人现在希望政府能帮助他继续照顾好这片树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
    赵蛇则所在的保德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吕梁山北麓黄河之滨,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成片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仅0.06%。为扭转生态失衡,这个县70年来坚持大规模植树造林,到2018年全县森林保有量已超过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5.6%。
    如今,昔日黄土高原的荒山土坡上已筑起一道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城”,沿途贫困县也探索出了一条利用造林务工帮助农民脱贫的减贫之路。
    尽管天气炎热,山西岚县界河口乡61岁的张栓迎仍然每天上山挖树坑,靠挖树坑、种树,他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钱。“打我记事起,家里就种玉米、土豆,几十年过去还是老样子,现在靠种树一个月挣的钱,相当于过去种一年地的总收入。”他说。
    统计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吕梁山区23个贫困县实施造林572万亩,将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14.86%。“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还将在吕梁山造林430万亩,力争到2020年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62%,森林覆盖率达到26%。
    在山西省临县东山的大片森林中,造林员刚刚栽下的一排油松苗挺拔翠绿、生机勃勃。带着孩子来郊游的王建峰说,他几乎每次来都会看到有新的树苗被种下,“我们会和它们一起成长,再过10年来看一看,这里将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
 
时间:2019-06-26 11:03 来自:新华社 打印本文章  
京ICP备14010557号    主办:水利部水保司      联系电话:010-63204364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information@mwr.gov.cn;swcc4364@mwr.gov.cn